第七章:维稳,共赢-《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陛下不需要分辨,甚至都不需要采纳他们的建议,只需定时召开一次顾问大会,便可让文官们,不再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。这就是制度建设的效果,有着顾问们存在,当地的文官贪污也好、做坏事也罢,心里总是会想,会不会被顾问给举报了……”

    天高皇帝远,这句话不止是说说而已。在过去,别说是县令了,就算是知州,也很难有机会见到单独见到皇帝,也很难有和皇帝沟通、交流的机会。

    但这些顾问不同,他们每年都有一次集体面见官家,并向官家进言的机会,虽然绝大多数的顾问,可能都只是去走个过场,但有没有这个过场,能否真正的当面见到官家,很重要!

    “此外,陛下需要采纳顾问和文官们的意见,文官们难道就可以例外吗?知县、知州的智慧,难道已经强大到不需要采纳建议的地步了吗?所以,才需要建设一套完整、系统、全面的顾问体系。”

    “故此,顾问也是可以分级的,按照顾问们的个人水平,可以简单地分为县级顾问、州级顾问、两府三司级顾问和直面陛下的国士顾问。”

    “县级顾问,可以给县令提建议,县令可以参考,也可以不采纳,这是县令的事。但如果某件事,顾问提出了建议,县令拒绝,最终却证明了顾问才是对的,那么县令的前途,也肯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。”

    “所谓的顾问体系,不过是对于如今朝廷体系的一个补充。这个体系,最重要的作用,其实不是上面说的这些。”卫鞅淡淡的道。

    ?

    还有更重要的功能?

    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监督百官,可以一定程度上的让朝廷知晓地方的想法,可以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,还可以加强朕的权威,好处都这么多了,你跟我说,这不是最大的好处,那最大的好处,又是什么?

    “还请先生细说!”

    “最大的好处,和科举一样,维稳!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简王又开始迷惑了。眉头一皱,就开始思考,可是想了想却发现,卫鞅说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,但是合在一起,就有些不懂了。

    “维稳?为何是维稳?科举不是用来为国选材的吗?”简王很是不解。

    “陛下觉得,那些进士们,个个都是人才吗?如果他们个个都是人才,为何我朝如今连辽国都打不过?连天下都没有统一,至今为止,都只是一个南北朝的局面?”

    要是宋朝的文官,个个都有赵普的本事,宋朝的武将,个个都有赵大的本事,辽国就是有百万大军,也打不过十万赵大啊!

    就算是女真大兵来了,面对十万赵大,也只能抱头鼠窜,赶紧逃跑,跑得慢了,命就没了!

    “我朝的科举,能选拔出精通兵事的人才吗?”

    “不能!”简王一边忍受着三观破碎的痛苦,一边努力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朝的科举,能选拔出精通十八般兵器,善于骑射,善于统帅骑兵的武将吗?”

    “不能!”

    “我朝的科举,能选拔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人才吗?能选拔出经济之才吗?如今的三司使,除了用专营、和买这样的抢钱手段之外,还会什么?去掉了朝廷垄断,他们什么也不是。连地方豪商,都比他们更会经营产业。”

    “确实是这样!”简王的脸上,充满了痛苦、迷茫之色。

    过去学习儒家书籍,接受的文官教育所塑造而出的三观,最近一直在碎,今天更是碎的厉害。

    “我朝的科举,能选拔出善于种地的官员吗?能选拔出善于养马,可以一代代的养出战马的官员吗?”

    不会种地!虽然很多人都觉得种地是有手就行,但实际上种地之中蕴含的学问非常多、非常大、非常复杂。

    什么季节种什么、什么天气怎么办,还有地形、气候的影响,都是必须要经过学习之后,才能掌握的知识,可文官们不仅自己不学,还觉得这样的学问,难登大雅之堂。

    不会养马!

    大宋文官养马,是拒绝战马和兄弟姐妹交往的。他们崇尚的,是把战马放到野外,或者让战马和野马交往……

    不会冶铁!

    连表面上很重视的种田,实质上都不被文官放在眼里,更何况冶铁这种一看就是下等人才做的活儿呢?

    “他们好像不会任何实际操作有关的事情,他们学习的,一直都是理论性的、个人修养的学问,幸亏有的文官还学习了大宋法律,不然,连治理一地都做不到。”简王慢慢的总结到。

    “有一位师叔曾经这么评价过儒家,他说儒家的理论,就是教人怎么向善,怎么做一个好人,怎么做一个君子的。但是,儒家不教人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县令,也不教人算账、打仗、种田、织布。”

    一群哲学家,一群研究哲学的,你让他去治国!

    要是他们愿意学习,愿意采纳专业人士的意见,也可以接受,但古往今来,不愿意采纳其他人意见的儒家官员,才是大多数。

    可是怎么改呢?

    很难!

    卫鞅又不是孔丞相,手里也没有几十万看上去就很能讲道理的军队,没有和文官们讲道理的刀把子,那就不可能对科举进行根本性的改变。

    “不能培养出朝廷需要的人才,这就是科举的现状!”

    科举培养出来的进士,更像是政务官。

    政务官当然也是很重要的,但不能没有事务官!更不能所有人都是政务官,那谁去当事务官,谁去做实事呢?

    小吏!

    科举制度之下,真正做实事的事务官,就是那些微不足道,很不起眼,不被进士老爷放在眼里的底层小吏,可他们一辈子都升不了官。

    可以说,离开了这些小吏,大宋朝第二天就崩溃了!

    “科举的最大作用,就是维持朝廷的统治,维持朝廷的稳定。科举取士,说白了就是用进士,来收买地方土豪,让地方土豪不再学习武艺,不再修炼气血之道,而是把全部精力,都放到科举考试上,都放到炼神之道上。”

    可是科举很难,炼神之道更难。

    炼神之道和气血之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期的破坏力,二者完全是一个天,一个地。

    小周天爆发之时,就能一拳打爆木质圆盾。

    大周天爆发之时,可以一拳打穿几十斤重的铠甲。

    无漏境爆发之时,可以手抓实心弹,然后再给你扔回去。

    而炼神之道,在升华为灵魂之前,精神力对于现实的影响是很小很小的。直接破坏,更是远远不如气血之道。

    (当然,炼神之道可以间接的搞破坏,搞阴谋诡计,但这已经是间接影响了。)

    若是匹夫一怒,气血之道的强者,可以直接冲到城市里大杀四方,甚至隐藏在山里和朝廷打游击,一个无漏境,一心打游击又熟悉地形的话,一个人就能牵制数千甚至上万军队,这样的强者多了,朝廷还怎么管理地方?

    “所以,朝廷才会一直将科举视为国策。不是朝廷不知道科举的缺陷,而是一切为了稳定!”

    “当地方土豪们,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炼神之道与科举之上,他们所能造成的破坏力,就大大减弱,他们手中执掌的武力,也大大减弱,一代又一代之后,民间的武力就会不值一提。”

    所以,当女真大兵来临的时候,当朝廷束手无策的时候,民间也没办法!因为,民间的武力,已经被朝廷用科举这种钝刀子割肉的办法,给割的差不多了!老百姓就是想反抗,也不知道该怎么反抗!

    再加上大宋朝的特殊制度,地方上的兵权、财权都被中央给收走了,地方没钱没兵,拿什么抵抗女真大兵?

    这就为何,开封府崩溃之后,地方上除了义军之外,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抵抗,没钱没粮没兵,拿头抵抗?

    这也是为何,完颜构对于那些义军如此不待见的缘故。
    第(1/3)页